close

嘉賓與志願者戴上眼罩,在失去視覺的情況下,和視障者一起體驗非視覺繪畫。視障演員張麗娟畫的《美麗的大自然》
  本報記者 楊麗娟
  在黑暗中用油彩畫出心中的夢想,拋開視覺用“心”去拍攝生活所感,盲人也能畫畫兒拍照片。昨天上午,18件由視障者創作的繪畫、攝影作品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展出,國內首個關註盲人的公益文化藝術展“心視覺——與視障者同行”在這裡開幕。本次展覽由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主辦、中國殘疾人雜誌社承辦,展覽同時展出了藝術家們關註視障者生活的28件作品。
  畫的什麼?
  “紅色、橙色是溫暖和希望”
  一團藍色的色塊在畫布中間,旁邊有褐色、紅色、橙色等顏色交織疊加在一起。譚偉海的這幅油畫《我的夢》,在普通人眼中抽象得無法理解。可在天生失明的他眼中,藍色是家鄉的小河,褐色是河畔的小道,紅色和橙色是心中的溫暖和希望。
  “你知道藍色是什麼樣子嗎?”譚偉海創作《我的夢》時,中國殘疾人雜誌社副總編輯、本次展覽的策劃人張和勇曾經這樣問他。
  “不知道,我只是聽說藍色代表大海的遼闊和深沉,我喜歡這種感覺,就像我演奏過的曲子《夢》。”譚偉海從12歲開始學樂器,是6位參展的視障繪畫作者中唯一齣生就完全失明的,從未見過任何色彩。
  與譚偉海類似,無論繪畫還是攝影,視障者的創作都來源於不一樣的“視界”。13歲意外失明的王琦,與同伴合作畫了一幅《家中的餐桌》,因為在王琦僅存的視覺記憶中,“家的印象最深”。失明後的他每天觸摸家裡的餐桌,對桌子上的杯子、飯碗都熟悉至極。視力只有0.06的傅高山,看書、填表都需要借助放大鏡,每次拿出放大鏡他都會被路人好奇地圍觀。而在他看來,路人看他的同時他也在“看”路人,這就是他拍攝《看與被看》的靈感來源。
  “視障者‘看’到的世界,往往很微小,但卻能展現出普通人意想之外的細節。”張和勇說,“黑暗中朦朧的交通信號燈,地鐵上常見的拉環,小時候玩過的路邊石子,都是視障者藝術創作的素材,因為這些細節在他們的生活中太關鍵了。”
  怎麼畫畫?
  “用手比用畫筆更自由”
  看不見東西怎麼畫畫和拍照?“我們都用手直接蘸著顏料畫,心裡想到什麼就畫什麼。”中國殘疾人藝術團視障演員張麗娟說,她的畫作《美麗的大自然》也參加了展覽。因為必須用手觸摸畫布的位置,直接感受自己畫出的形狀,張麗娟覺得“用手比用畫筆更自由”。
  對於創作的內容,視障者更需要用心去體驗。“最重要的是他們知道自己要表達什麼。”張和勇說,“至於畫出的東西是否規整,不重要。”譚偉海不認識顏色,但這並不妨礙他用畫筆揮灑自己對“夢”的豐富理解。傅高山看不清世界的樣子,可他知道自己想要通過攝影述說視障者“看”到的獨特生活。
  “志願者會引導視障者繪畫,但絕不能‘主導’。”張和勇這樣介紹視障者繪畫的方式,“比如,你可以告訴視障者這是什麼顏色的油彩,可以問他想畫什麼想表達什麼,但不能直接說‘你來畫個太陽吧’。”
  據介紹,去年12月初,十幾名來自中國殘疾人藝術團的視障者,開始在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和中國殘疾人雜誌社的組織下體驗非視覺繪畫。本次展出的5件畫作就來自視障演員們的初次繪畫體驗,而13件攝影作品則由一加一(北京)殘障人文化發展中心非視覺攝影團隊遴選自他們培訓學員的作品。
  蒙眼體驗!
  “真不如視障者畫的”
  展覽開幕式後是一個特殊的環節。到場嘉賓和志願者一起戴上眼罩,在失去視覺的情況下,與北京盲校的學生等視障者們一起體驗非視覺繪畫。
  費薇是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平日里沒少跟殘疾人打交道,用她自己的話說,“很能理解殘疾人的生活”。
  可即便如此,突然戴上眼罩的她也有點慌張。在志願者的幫助下,“失明”的費薇把顏料擠了出來,她慢慢摸索顏料的手指甚至有點輕微顫抖。大約五分鐘後,費薇的畫作完成了,摘下眼罩,她瞅著自己的畫作又樂又感慨:“這‘四不像’,真不如視障者們畫的!不過真的,現在才算體會到他們的世界。”提到蒙上眼睛後的感受,費薇說了五個字:“真的很恐慌。”
  除了在《盲者·看》部分展示視障者創作的18件作品,展覽還包括《盲者·像》和《看·盲者》兩部分,分別展出藝術家為16位視障者畫的肖像和表現視障者生活的繪畫、攝影作品。據張和勇介紹,隨後展覽還計划走進更多高校,讓更多人體驗非視覺繪畫,從而真正感受和理解視障者的“心視覺”。
  本次展覽將持續至1月19日。  (原標題:“心視覺”繪出別樣溫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uwzpufypf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